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,都潜藏着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细节,门把手作为患者、医护人员及访客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,往往成为病菌传播的“隐形媒介”,本文将探讨门把手在医院环境中的卫生问题,并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。
门把手:病菌的“温床”
医院门把手因频繁触摸,极易成为诺如病毒、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聚集地,这些病毒可通过手部接触后,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,实现人际传播,特别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群体,门把手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其感染风险。
防控策略:多管齐下,筑起防线
1、定期清洁消毒:医院应制定严格的门把手清洁消毒计划,每日至少两次使用75%酒精或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,确保表面无残留。
2、使用触屏技术:推广使用脚踏式、肘触式或感应式开关替代传统门把手,减少手部直接接触。
3、加强手卫生教育:对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手卫生教育,强调在接触门把手前后洗手或使用手消毒液的重要性。
4、设置提醒标识:在门旁张贴“请先洗手/消毒再开门”的提示标识,提醒所有人员注意手部卫生。
5、环境通风:保持医院内部空气流通,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。
门把手虽小,却关乎大健康,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,可以有效降低医院门把手上的病菌负荷,为患者及医护人员营造一个更安全、更卫生的就医环境,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,也是对每一位医护人员自身健康的保护,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,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,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决定性的“安全阀”。
添加新评论